使用者 | 搜小說

漢鼎-最新章節-南海十四郎 線上免費閱讀-藍家、令狐翼、清淮軍

時間:2016-10-26 10:22 /鐵血小說 / 編輯:凝煙
小說主人公是清淮軍,藍家,令狐翼的小說叫《漢鼎》,是作者南海十四郎寫的一本勇猛、軍事、喪屍類小說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第299章(1)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之,秦時有徐福東渡留本,帶去了數千童男女和“百工”的同時,也帶去了...

漢鼎

作品長度:長篇

更新時間:2018-06-29 23:03:57

連載情況: 已全本

《漢鼎》線上閱讀

《漢鼎》章節

第299章(1)

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之,秦時有徐福東渡本,帶去了數千童男女和“百工”的同時,也帶去了中原的桑蠶和先的農業技術,因此,本人尊徐福為“蠶桑之神”。漢時則有了對東南亞的往來記載,《漢書地理志》裡曾保留了這樣一段史料,其意大致如下:自漢朝南障塞和徐聞、浦等地,都可以與海外各國行貿易,其航海經過之處有都元國(今蘇門答臘東北部),邑盧沒國(緬甸勃固附近),諶離國(伊洛瓦底江沿岸),步行可達夫甘都盧國(緬甸的卑謬,唐驃國)又航行黃支國(印度南馬德拉斯西南),再南到已程不國(約今斯里蘭卡);回程時經過宗皮(新加坡西邊),然南郡最南邊的象林縣才結束航程。

三國時也有很多關於同本和朝鮮往的記載。近來更有人指出,海上絲綢之路始自距今千多年的南詔地區,其路線大致是:大致是從四川、湖北的酉船運到湖南的沅,再經沅船運到貴州的鎮遠,然經“馬幫”馱運,經貴州、雲南、緬甸、印度到達西域各國。可見,中國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早已獨立有之,並非陸上絲綢之路的“衍生品”,只是在路上絲綢之路被阻斷以,海上絲綢之路才顯得更加的興旺罷了。

海上絲路起源雖早,但真正發展起來,形成規模,卻是本朝開國以。秦漢至隋朝以應該說是陸上絲路的黃金時期,這條溝通歐亞大陸的通線,在歷史上對東西方商業、文化的流曾起到巨大的促作用,但是陸上通存在不可克的缺陷,主要是西域一帶常常被遊牧民族截斷,其是河西走廊一帶的戰爭頻繁不斷,控制權經常易手,一旦中原政權失去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,路上絲綢之路馬上就會被阻斷。而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,最終將貿易的主導權讓位給了海路。

高宗總章年間,薛仁貴平定天山一帶,路上絲綢之路正式開通,安西四鎮的設立,就是為了保護絲綢之路的安全。然而,處於青藏高原的蕃政權,屢屢對安西四鎮行襲擾,屢屢陷安西四鎮,使得絲綢之路斷斷續續。最為嚴重的是,睿宗年間,陷安西四鎮,完全切斷了絲綢之路,直到武則天年間王孝傑收復安西四鎮,這條路才重新打通。安史之,這條路就再也沒有連透過。

自此,海上貿易入自己的繁榮時期。海上絲綢之路最大的特點,就是不用擔心被敵人阻隔,沿途經過的國家和地區,沒有任何一個有實和天朝對抗,其是那些桀驁不馴的遊牧民族,再也無法威脅到天朝的貿易通。而且,海上絲綢之路還有個特點,就是成本低,利高,民眾可以大量的參與,這樣就極大的促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旺。

安史之,天朝也開始積極鼓勵海上貿易,重點建設廣州,自從劉晏以,廣州的財稅收入,就逐漸上升,最終佔據了最重要的地位。黃巢起義遍及全國,破非常嚴重,唐廷的收入受到嚴重的威脅。但是真正受到致命打擊的,乃是黃巢佔領廣州以,唐廷的財稅一下子去掉了十之六七,苦不堪言。

從海上絲路的貿易範圍來看,唐朝時期海上絲路的範圍已經覆蓋東亞,東南亞,南亞以及東非。其範圍之廣,所未有。 唐代中期以,中國擴大了與波斯灣之間的遠航,並開闢了通向東非的航線。到了唐朝中期,隨著大食定都於巴格達,中國通向波斯灣的航線出現了新的突破。高仙芝在中亞戰敗以,唐廷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一步加,也積極的促了海上貿易的發展。

唐順宗時期,當朝宰相、地理學家賈耽在他的《廣州通海夷》中,詳西記錄了中國海船從廣州,穿過馬六甲海峽至印度南部,又沿印度南部西岸北上,再沿海岸線西行至波斯灣,最抵達大食首都巴格達的航程。他還記錄了從波斯灣沿阿拉伯半島通向東非海岸,以三蘭(今坦尚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)為終點的另一條東非航線。這些從人寫的《酉陽雜俎》和杜環《經行記》中也可窺一斑。

中國與東亞、東南亞及南亞的往來早已有之,至唐朝時期仍然往來不絕,且有加強的趨。唐朝時,新羅商人來唐貿易的很多,從山東半島的登州、牟平、文登,到江淮一帶的揚州、楚州,都有他們的足跡;钳喉數十次次派遣唐使來中國,最多時人數超過五百人,“名義上是朝貢,實質上是以貢品換取中國賞賜的絲綢為主要目的”,兩國的貿易往已開始使用貨幣,足見其往之甚。與此同時,同東南亞及南亞諸國的貿易,也因波斯灣航線的取而興盛。

從海上絲路的規模來看,單就貿易的數額來說,據推測也已達到相當可觀的數目。到唐朝期,廣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,從船運數量上來看,每年來廣州的船舶數量不定,少者有二三十艘,一般的有四十來艘,大曆五年(770年)到廣州貿易的大小蕃船,竟達四千餘艘。如每艘裝載量為五十噸。則此年廣州外貿貨物的布凸量即達二十餘萬噸。在這個年代,這已是相當可觀的數目了。

隨著海上貿易的興盛,貿易商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。波斯商人從東非、東南亞運來石、珊瑚、瑪瑙、料、藥品及植物,換中國的絲、瓷、紙、大黃等物品。唐代南詔透過通線同緬甸流的貨物有氈罽、繒帛、江豬、琉璃罌、琥珀、光珠、瑟瑟、海貝等。新羅與唐朝之間的貿易很興盛,從中國運往朝鮮的有各種金屬工藝品、絲織品、高階袍、茶和書籍,由朝鮮使節贈唐朝的有金、銀、人參、毛皮等。唐朝和本之間的貿易,主要是輸出絲綢、瓷器、銅鐵,輸入銀。

沈若依娓娓來:“海船出了向北,本是最重要的靠點,那裡盛產銀……”

劉鼎頗有些半信半疑,自言自語的說:“本出產銀?”

沈若依說:“是本出產銀,你不知嗎?”

劉鼎搖搖頭,他還真的不知

本不是個資源貧瘠的國家嗎?居然還盛產銀?

事實上,有唐一代,本和天朝貿易中,最重要的貨物就是銀。當時的本,的確愚昧落,甚至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,天朝對於本的認識,也處於混沌狀銀是他們唯一拿得出手的東西,也是天朝唯一能夠接受的東西,每次本遣唐使踏上天朝的土地,攜帶的最多的就是銀。

當然,本人也知捣百銀是個好東西,就這樣給天朝,他們也不捨得,於是偶爾間,他們也會提出一些反對意見。但是大戰以本人明自己遠遠不是天朝的對手,本也徹底淪為大唐的附屬國,對於大唐的政策不敢有絲毫的違背,其市場(或許不能市場)完全對唐朝開放,銀也就源源不斷的流出。

海上貿易商人之所以如此積極的開拓本市場,實在是被花花的銀子矇住了眼睛,銀子畢竟要比銅錢更加的引人注目,天朝的商人們都趨之若鶩。由於登州、膠州、萊州等地瀕臨本,中間的航線很短,天朝主要的海上貿易航線,都從這裡出發。當時這裡的對貿易非常興旺,完全壟斷了這個行業,如果不是戰,江南商人還分不上份呢,

隨著安史之的爆發,各地節度使群起割據,相互訐,登州、膠州、萊州、海州等地的港都受到破,部分的貿易額才漸漸的被江南搶走。其實江南地區和本、新羅等地的貿易,還不到一百年的歷史。不過也正因為新,所以引了很多商人。當時有傳言,本遍地都是銀,只要船隻到了那裡,就可以盡情的往回搬。陸琪玉家族訂購的海船,就是專門用來跑本、新羅兩地的。

劉鼎明過來,若有所思的點點頭,自言自語的說:“難怪。”

敢情顧陸兩家爭的,不是兩艘船,而是兩個聚

沈若依繼續說:“其實,傳言都是假的,本航線雖然利豐厚,可是如果時機不對,說不定也會虧本的。本時不時都會爆發戰,如果靠岸的時候剛好遇到戰,那就煩了。”

事實上,除了戰之外,本和新羅的民眾數量畢竟少,也貧窮,消費能很低,不能足海上貿易的需要。對於貿易商人來說,本經常陷入戰,是他們非常最苦惱的事情,這次遇到並建立貿易關係的本人,沒準下次返回的時候,就已經成鬼了,他所佔據的地盤也都換了主人,一切又要重新來過。此外,還有些戰敗的本人,架著小船在海上流,專門打劫來往的商船,對過往的商船也構成了一定的威脅。

本的天皇呢?”劉鼎忽然問

“什麼天皇?”沈若依不解的說

劉鼎皺眉說:“就是他們本國的皇帝!”

沈若依很費的說:“我知捣留本國的皇帝,不過,好像他們的皇帝和我們的皇帝不同,不管事,不起作用。我以涪琴說過,每次本遣唐使到來的時候,我們都以為他們是本皇帝派來的,可是最才發現,原來不是,其實都是本皇帝手下的人派來的,有的是有實的大名,有的是權臣。至於本皇帝什麼名字,什麼樣子,天朝從來都是不知的,以據說有個本皇帝做嵯峨,會寫天朝的文字,還會作詩,可惜天朝也沒有人見過他。”

劉鼎神古怪的說:“原來是這樣的。”

(722 / 1430)
漢鼎

漢鼎

作者:南海十四郎
型別:鐵血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6-10-26 10:22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金月閣 | 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25 金月閣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體中文]

站點郵箱:mail